马一鹰官方网站
http://mayiying.diaosu.cn
马一鹰首页>文章>正文

“天外来客”徐冰专访——寻找“世界语”的历程

更新时间:2024-11-23 21:12:27 作者:mayiying
编者按:1955年出生于重庆的徐冰,是世界顶尖艺术家行列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华人艺术家之一。197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,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。1990年移居美国。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。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、伦敦大英博物馆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、纽约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。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。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。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(Artes Mundi)2006年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;授奖的理由是:徐冰对于版画艺术专业领域的发展所作的出色贡献;该奖是美国版画界最高的荣誉,每年授予一位艺术家。被《美国艺术》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。2008年春季学期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徐冰研究课程。
徐冰这个名字无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现在都一直震撼、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们,但是很多人都对他并不太了解,首先是作品太深奥、看不懂,还有就是消失在大家的视线太久,他的出现仿佛是天外来客;所以081229《新视觉》杂志专访了徐冰老师,希望我们这次的专访能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比较全面、深度的了解。以下是艺术顾问马一鹰老师和徐冰老师的部分对话。
­
马一鹰:88年您的《天书》给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之后,您也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的装置作品。能谈谈您是如何转向当代比较前卫的艺术领域中的吗?
­
徐冰:《天书》在形式上应该算是一个装置作品,它是中国那个阶段的产物,当时的中国艺术圈并不真的了解什么叫现代艺术,当时现代艺术的信息是很少的。
­
马一鹰∶您的《天书》是在1987年动手创作,到1991年完成。事实上,您在88年的冬天已经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,这是不是意味着您90年去到美国以后,这个课题还在继续?
­
冰∶是这样的。88年展览的时候,作品并不完整,它只是一个实验阶段,确切地说,那时候作品还没有完成。我最希望这个作品最后做出来特别象一本真正的“书”,整个制作的过程是一个书的过程,从它的刻版、装订到版式的处理都是有知识依据的。展览中我把这些书放在类似祭坛一样的环境中,让人们产生一种对它供奉、尊重的感觉。
­
马一鹰∶在《天书》之后,《新英文书法》是您93年到美国开始的尝试,这种尝试一直到什么时候?
­
冰∶我90年到美国,因为天生对文字、书法有一种敏感。《新英文书法》那个东西有一定的实用性,因为它是可读的,可以在艺术之外自身繁衍和渗透的。我觉得在艺术之外的空间更大。
­
马一鹰∶因为《新英文书法》的字形是中文方块字,所以大家称之为“世界语”。
­
冰∶有很多人后来说我的《地书》是“世界语”,《新英文书法》其实是一套英文的字形设计。
­
马一鹰∶《天书》与《地书》有何区别?
­
冰∶创作《地书》的起因是想写一本书,让任何人都能读,无论你是否受过教育、也不管你来自于那个文化背景。这本书实际上是用标识语言写出来的。标识语言就是我们在手机、道路、机场等能看到的各类标识。标识语言传播非常快,适应时代需求,而传统语言则受到了局限。过去,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范围内工作、生活。现在是网络的时代,全世界的人都是“同事”,人类新的沟通方式,是时代的需求所致。
­
马一鹰∶那是不是说一个标识性的东西其实代表包括很多的文字内涵?
­
冰∶可以这么讲,其实我的每一个符号、标识等可以有多重含义。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标识,用这三个标识可以说一个故事,谁都可以懂,那我想,就可以用很多的标识写一个很长的故事。我当时就想写一本书,这本书谁都能读得懂。后来我在服装学校讲演的时候用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标识为例,说明标识的可表达性,有一个学生认为这三个符号之间那些箭头也是标识是有含义的,其实是五个,这对我也很有启发。《地书》它和《天书》是相反的,“天书”是谁都读不懂。
­
马一鹰∶那就是说用各种不同的标识、图形、图式去做另一种全新的文字探索、尝试,这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。
­
冰∶对,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挑战,我最终还是做一本书,这本书在全世界各地出版,在世界各地出版,不用翻译。它可称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中间站。
­
马一鹰:从《天书》到《地书》,尽管有很强的现代性,但是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,颜色那么的单纯、形体那么的规范、那种符号的不断重复化,但是带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力,也没有西方艺术里那种缤纷的色彩、潇洒的运笔、华丽的篇章,涂鸦、抽象、印象、扭曲的那种感觉。
­
我认为对现代语言风格的选择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。
­
马一鹰∶您的家世背景对您作品的产生应该也有重要的影响吧!
­
也说不上,但是我当时和北大一些老教授、老先生接触得不错。与那些老教授随便的聊天对我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。这种文化感,在哪怕说一张餐巾纸这种事情的过程都能传递出来,有些东西你可以接受,有些东西你不能接受,有些东西你可能接受了,但它埋在你的身体里,很长时间以后它才被调动出来,但是其实埋下与没埋下是有不同的。每个人的性格,所走的路不一样,有些人是知识型的,有些人是技能型的,有些人是自省型的,其实应该不能说哪一类更好,任何背景,任何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养料。比如我现在在教书或开会,这些事务给不少人的感觉是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,太可惜了,为什么不去做更多有创造性的东西。可在我看来,在一种身份的反差之间我可以获得很多的,这种思维的参照,在很多不同的概念之间的一种模糊地带所获得的思维的养料,这可以说是别人所没有的。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特殊的部分,这不在于你获得现代艺术的养料还是获得传统艺术的养料,或者说体制的养分,而是综合在一起的。什么东西其实都可以作为一种养料,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点点东西、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找出来,或是说你有没有能力去吸收这个东西,把它和其它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而生成现成元素中没有的第三种,这种第三种元素对生长及有意。
­
马一鹰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任何的一种过程、人生经历都可以算是一份很好的成长养料。
­
当然可以这么说,比如说要作为一个艺术家,要作一个好的艺术家,对艺术的贡献;那什么叫有贡献,可能你得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思维的方式、新的艺术方法,怎么样获得?事实上就像你从艺术之外进入艺术圈,绕一个大圈又出来。所谓绕一个圈是指你知道了自己要的东西:不在这个领域才能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。你必须与这个领域保持一定的距离,或者只有在这个距离之间才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东西,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为你想做的艺术做点事,如果你只挤在现代艺术这个窄路里,是不可能的。
­
马一鹰所以就是说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,不能随波逐流。
­
简单讲独立思考的能力确实很重要,但是独立思考又是多层性的,这敏感与社会文化、社会环境、你生活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。你的敏感是从这些氛围中获得一种独立性,而不是完全孤立的。这种独立性最根本的来自于你想要的东西。无论怎样,我们应该本分地做事、学习。
 
 
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